学术头条:3种治疗新冠肺炎中药获批上市深圳大学计划在香港建校区数学家周毓麟院士逝世

3月1日,由清华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共同举办的“快速复苏的正轨:中美新冠疫情防控与治疗合作”云论坛召开,在主旨演讲中,钟南山表示,要形成群体免疫,必须要以科学为基准,通过疫苗的接种来达成。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毒株,必须改进疫苗和鸡尾酒抗体疗法,才能更好地预防可能会出现的下一波疫情,这需要中美两国携手合作。中美双方已经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合作。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脏损伤是由病毒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引起的。研究于2月26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学报:转化科学基础》上,标题为“SARS-CoV-2 Infects Human Engineered Heart Tissues and Models COVID-19 Myocarditis”(SARS-CoV-2感染人工程心脏组织及COVID-19心肌炎模型),通讯作者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免疫学系的Kory J. Lavine。研究人员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了心脏组织模型。通过研究这一模型,他们确定病毒,感染不仅会杀死心肌细胞,还会破坏负责心肌收缩的肌纤维单位。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3月2日,国家药监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清肺排毒颗粒、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化湿败毒颗粒、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宣肺败毒颗粒上市。据悉,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武汉抗疫临床一线众多院士专家筛选出有效方药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的成果转化,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患者在接受了医学上无效的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的现象,但其依赖的神经机制一直未得到阐明。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通过分析20项参与者共达到600名的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不局限于感觉或认知行为,且存在大量个体差异性。通过分析该大规模样本,研究人员发现安慰剂效应能影响负责传递感官信息的丘脑,还能调控体感皮质内初级痛觉处理区的活动。除此之外,基地神经节和后脑岛也对初级痛觉处理十分重要,而安慰剂效应能下调这些区域的活动。对安慰剂效应的理解和应用将推动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

根据《科学》新闻消息,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研发了一种较普通抗体增加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在 T 细胞与癌细胞表面抗原之间构建桥梁,激发免疫反应。研究者通过在抗体片段库中筛选得到与 P53 和 RAS 蛋白的肿瘤新生抗原相结合的抗体片段,后根据这些片段设计合成双特异性抗体。动物实验表明,双特异性抗体能够显著抑制携带 p53 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生长,减缓携带 Ras 突变的小鼠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并且可以在小鼠中对抗一种和 T 细胞有关的白血病。

近日,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NANOGrav)公布了其12.5年来的观测数据,表示他们可能在纳赫兹的频率上发现了随机引力波背景信号,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广泛的讨论。在NANOGrav发表的论文中,他们认为该信号可能来源于超大质量黑洞的碰撞。而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一篇论文则认为,这些信号是由宇宙弦碰撞形成闭环后衰减而来。另一篇论文中,物理学家则认为该信号是暗物质形成原初黑洞时形成的。目前,NANOGrav的信号可信度还较低,科学家们期待未来天基引力波天文台更可靠的数据,能判断他们的理论是否正确。

近日,美国耶鲁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家曹辉(Hui Cao)和团队使用简单的激光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快的随机数生成器。它利用光强度的波动来产生随机,通过量子物理定律实现了真正的随机性。研究结果于 2 月 25 日在《科学》(Science)发表。

在一篇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论文,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测量大量的现代动物和已灭绝的羊膜生物化石的椎体形状,分析了脊柱形状演化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哺乳动物的祖先以明显不同于任何尚存动物的方式移动脊柱。事实上,它们的躯体主干相当僵硬,无法完成灵活的横向或上下移动,多数的弯曲功能都是在而后的演化中加入的。这一研究或揭示了哺乳动物独特的脊柱演化路径。

在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的研究中,动物学家利用修改后的“棉花糖实验”测试了乌贼(cuttlefish)的自我控制力,并发现其与乌贼的学习能力有关。在实验中,乌贼需要在立即兑现的少量食物和延迟兑现的大量食物之间做出抉择,而许多乌贼能忍受50至130秒的延迟,与大猩猩、乌鸦和鹦鹉能忍受的时长相当。并且,一只乌贼的忍受时长越长,其在随后的学习任务中也会表现得更好。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人类和黑猩猩以外的动物中发现了自我控制力和认知能力的联系。由于乌贼能通过伪装伺机等待捕猎机会,科学家推测乌贼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演化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德国、英国古生物学者最近在我国甘肃玉门发现一种1.1亿年前的原始昆虫玉门鞘蠊。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玉门鞘蠊在分类学上与蟑螂、螳螂、白蚁有亲缘关系,称得上这些昆虫的“远古亲戚”。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刊发于古生物领域国际期刊《远古世界》。

近日,一项发表于Chaos的新研究模拟了塑料在系统内的流入、扩散和再循环过程,以此探究了塑料流入海洋的路径和不同环流对塑料累积的影响。结果发现,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携带的塑料最多,研究确定了一条连接太平洋垃圾带和东亚海岸的高频率传输路径,这很可能是该垃圾带中塑料污染物的重要途径。而塑料停留在南太平洋环流的时间最长,因为该区域塑料进出其他环流的路径较少。研究人员表示,综合来看,各个环流之间的联系很弱,如果出现一些反常的强烈大风,塑料反倒更可能漂向海岸而不是其他环流。

近日,英国研究团队发表于《自然》的一篇论文证明,气温的升高能够降低整个食物网的能量传递效率,从而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动物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研究团队对淡水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单细胞浮游藻类向捕食这些藻类的浮游动物流动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组被暴露在较高温的环境中 7 年。结果表明,升温 4 摄氏度将让这一由浮游生物组成的食物网的能量传递效率降低 56%。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浮游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据一项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新研究,地球约在10亿年后或会失去大气中的大部分氧气。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地球模型,模拟了大气、生物学、地质学过程和太阳活动等对地球未来的影响。他们发现,由于太阳会在约10亿年后升温,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首先下降,这一过程会导致植物死亡,进而使得地球快速脱氧。与此同时,大气中的甲烷气体的含量会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回到类似于25亿年前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前的早期状态。该研究表明氧气在地球上存在一定的时间范围, 或对在其他类地行星上寻找生命具有启示。

3 月 1 日,清华大学印发《关于成立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通知》。通知称:为保障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开。

学术头条:3种治疗新冠肺炎中药获批上市深圳大学计划在香港建校区数学家周毓麟院士逝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