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一堂参政议政,共商大计不负韶华。2月14日,来自全县各个阶层、各个界别、各条战线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肩负光荣使命,共商发展大计,他们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精诚团结,开拓创新,为沁源县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县“三干会”报告指出,“要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服务、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上的短板弱项,有效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但就沁源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智慧化治理和智能化管理上还相对滞后。现有的物联感知设备的密度、精度、广度、类别等还不能满足“聚人口”目标下的治理需要。
为此建议:1、完善基础设施,让数据充实。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总体要求,深化“雪亮工程”建设。通过科学布点、合理选址,在重要干道、重要路口、重点单位、重点场所及人口集聚的商业中心、居民小区,加密建设一批微卡口、微天网。整合社会面视频资源,构建起覆盖广、精度准的大数据资源,为深度运用数据、建设智慧县城筑牢根基,推动平安建设“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
2、提升技术水平,让数据说话。加大在人、财、物力上对智慧县城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一图全面感知、一网综合治理”的智慧化指挥模式。引进先进网络技术人才,更新网络技术水平,以实现对采集的各类数据高质量运用,提升大数据的感知、监测、研判、预警能力。
3、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流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整合现有的部门数据资源,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提高各部门各类社会治理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加快推进现有的“沉睡”历史数据的整合、并网、上传。在汇聚实名人脸档案、车辆卡口数据等信息的基础上,探索集成其他类别社会数据,多维度丰富数据资源池,实现数据资源上的共享共建,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沁源秧歌俗称沁源小调,历史悠久,是沁源县唯一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然而,沁源秧歌传承至今天,出现了一些后备人才缺乏的问题。破解沁源秧歌传承后继乏人的难题,已显得刻不容缓。
为此建议:一是从娃娃抓起,让秧歌人才“多”起来。要启动“沁源秧歌传承人培训研习计划”,与长治市艺术学校合作,签订委培协议,开办“沁源秧歌班”。同时推进沁源秧歌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传播,把沁源秧歌纳入音乐课程,多培养“娃娃徒弟”,由秧歌传承人担任教师,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对沁源秧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为沁源秧歌传承储蓄后备力量。
二是变全民参与,让秧歌人才“活”起来。依托秧歌协会,固定每周对民间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演唱水平有所提高,做好传承沁源秧歌的“二传手”,组织民间艺人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排练出新的节目,有效壮大沁源秧歌民间文艺演出的队伍,共同担负起沁源秧歌传承和推广的社会责任。
三是政策扶持,让秧歌人才“强”起来。政府应在加大资金投入和健全秧歌人才保障机制上多下功夫,不断加大对秧歌人才的支持力度,通过合理的招聘机制和分配机制吸引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研究制定《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以沁源秧歌剧团为主体,成立《沁源秧歌研习中心》,以政策招引专业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设立沁源秧歌发展基金,对秧歌精品创作和秧歌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改变单纯以“人头费”拨款为主的投入方式,实行政府采购、奖励、演出补贴等形式进行扶持。
医疗服务是民生之需,按照县“三干会”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升救诊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目标要求,让基层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矢志不移的目标和方向。
为此建议:一是持续加强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运用大家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及科普宣传,指导老年人及儿童等重点人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做到戴口罩、勤洗手,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身免疫力,深刻领会“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二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一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备和升级改造。完善设备配置,包括氧疗设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器等;有条件要为人口密集的社区或偏远的乡村配备智慧健康驿站。二要切实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将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三要做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覆盖面,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老年人的联系。四要统筹各方力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医疗服务保障中,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工作。各乡镇卫生院,要摸清辖区内重点人员的健康现状,建立乡村重点人员健康状况信息库;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支持和调度;要加强养老院、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制订分类分级服务方案;相关部门要落实对重点人群调查、分级健康服务以及设备配备的经费保障。
去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县域环境卫生实现了“颜值”与“气质”双提升。但是,在县域环境卫生提升工作中,仍存在“门前三包”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配套设施功能不全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全面发力,形成合力,做好“门前三包”规范化管理。一要抓机制,为保洁外包工作建立全县统一的、一流的保洁标准,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淘汰机制;二要抓源头,采用“一封信、一项活动、一次培训”等方式,按照“一店一桶、一桶一袋”的要求,实行垃圾定时收集制度;三要加强常态监管,组建县城环境整顿小组,成立专业的综合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四要抓创新,建立“门前三包”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沿街单位和个人一店一码,努力形成管理信息化、考核常态化、全民参与日常化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配置,提高品质,着力提升县城建设与改造。一要配置公厕,按照县城公共厕所应按每平方千米3-5座标准,持续推进老旧公厕的改造提升,重点推进新建公厕建设。二要配套垃圾处理转运站,以更好满足市容环境整改需求,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更好提高工作效率。
三、精细管理,提档升级,规范完善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要制定《装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城管、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具体职责,提升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落实好“装修垃圾不出小区”的工作方案。二要加强法规政策宣传,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办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投入、人人获益”的社会氛围。
按照县“三干会”提出的“聚焦营商环境,着力推动项目建设在动能转化中稳进提质”的工作要求,建议全县政法队伍要当好支持企业的“娘家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一是要精准服务保障,为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宽便民利企渠道,使政法服务效能大幅度提升。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