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司实现收入28亿,同比增长33.6%。由于2020年自研光机导入,成本下降较大,因此带动毛利率提升,全年归母净利润2.7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172.2%。2020年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达到4.9%。
2021年Q1营业收入为8.15亿,同比增长62.3%,毛利率为35.23%,净利润8,900万,净利润率为11%左右。毛利率提升的原因如下:1)价格方面,今年Q1发售了新品H3S,一季度出货量1.3万台,带动了产品毛利率的上涨。2)成本方面,成本结构中40%的电子料是美金计价,人民币升值使得美元计价的物料采购成本下降;同时自研光机的比例从2020年的70%提升到了2021年Q1的90%,使得成本下降。
2021年Q1费用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是由于加大了各个端口的投入,国外亚马逊、国内京东、天猫导流成本上升,扩大了研发团队,使得管理、销售、研发费用均有增加。
2、第一,更详细拆解年报、一季报情况,包括自研光机比例提升情况?第二,研发方面,组织架构调整,对于研发人员部署,以及未来方向?
研发方面,今年组织架构调整是为了后面产品更有竞争力、产品研发更清晰。自研光机占比截止2020年底已经到70%。副总经理尹蕾负责产品偏硬研发,包括光机到整机;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鑫做偏软研发,包括算法、交互、新应用场景等更长远的探索。
3、产品研发战略思考和方向,是研发决定市场需求,还是根据市场调研的需求研发产品?
公司做产品定位有专门产品团队规划,副总经理尹蕾负责产品最终落地。产品团队对用户价值考虑更多。市场调研这些必要的工作肯定要做,产品团队会综合研发预研的技术储备、技术、需求、价值等,最终定义产品功能、属性。
投影产品,硬件层面主要是技术指标提升,包括亮度、分辨率、智能化系统;软件体验方面,追求更智能易用的交互,AI系统做视觉互动,把易用性做更好。
传统家电企业目前有部分品牌是参与这个行业的,比如海信、长虹、小米等,目前来看,公司的市场份额还是领先的。
公司的优势,在硬件层面,以前是买光机,现在是自己做光机。未来是否要做芯片,是到一定体量看是否要做这件事,如果做这件事,相应我们门槛壁垒会更高。传统家电厂商做投影优势不明显,可能渠道方面传统网点销售点有优势,但是投影是电子+光学结合,而且智能投影消费人群偏年轻化,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新品牌更有优势。
公司2016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2019年和谷歌达成协议开始推出搭载谷歌认证系统的产品。海外的机器和国内的机器硬件层面有一定的相通;产品策略上,我们会选择国内比较好卖、价格段等各方面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投入新研发资源进行开发。海外消费者和国内消费者需求也差不多,国内消费者还是为了大屏沉浸的观影体验。
渠道方面差异大,海外渠道非常多,决定进哪个国家,怎么推广当地市场,都不一样。我们在海外市场产品定价偏高,根据购买力进入偏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澳洲。因为产品价格高,销售方式主要是线上线下。欧洲每个国家文化语言都有差异,每个经销商渠道都不同。我们通过经销商、代理商快速切入欧洲线下,欧洲线上是亚马逊和自己官网。美国线上通过亚马逊卖,线下Bestbuy等门店是强渠道,我们作为品牌商在海外品牌力还不够强,快速推广会有阻碍。美国还是网上先卖,再切入线下。线下展示陈列,线上是出货口。目前疫情影响下拓展人员派不过去,实现有效线下互动挺难。希望在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引流,这只能是营销的一部分。疫情缓解后,会派人去海外做线、产品方向会有更多元的产品规划吗?芯片方面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以下简称“TI”)供应风险或者国产替代可能性?
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鑫目前带领团队在做一些新场景产品应用研发,独立于现有产品体系。
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反射镜阵列)或者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显示)包括3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我们也都在跟进。我们在整个光学投入比较多,3LCD技术我们有储备,之前也有成熟的产品上市销售,LCOS的芯片我们一直都在测试,但是只有当我们认为它可以稳定或者可以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才会定义一些产品,目前还在尝试阶段。AR、VR我们都会去看,这些技术都和光学投影技术相通,公司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可以快速学习。
一台投影,光机占一小半、然后电路板、散热系统、最后是外观组件。光机中DMD和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占光机一半。其他是光学组件。
目前投影技术在车载HUD(Head Up Display,平行显示系统)、智能大灯等领域已经有应用。智能大灯的一种解决方案,里面就是投影机。我们自己投影做得还可以,HUD需要曲面或者前挡玻璃需要研究,光学研究会跟进,在考虑中。
光机不是采购零配件然后自行组装就可以用的,还是需要设计。DMD是TI做好的,光机基于DMD进行光学设计。设计完了后,找不同供应商发包、组装是光机组装流程,并不是现成标准品。
激光电视营收占不到5%,2016/2017年我们也想把激光电视当大品类做电视替代推广,但是消费者选择不是按企业意志进行的。第一,液晶面板成本下降很快,导致大电视价格下降很快。激光电视成本很高,做很小的投影,60或80寸时候,较电视不具备性价比。激光电视优势是做到100寸、120寸时好入户、更护眼。激光电视销售通路还是在线下,销售渠道有天然区别。激光电视幕布、激光器成本下降要靠行业推动,我们保持关注、积极观望态度,目前公司激光光机也有自己研发的能力。
12、第一,我们的新品营销策略、销售策略如何?第二,关于产品本身,RS PRO2和RS PRO比较,亮度有提升,但RS PRO也是4K,还有什么区别?第三,TI新品S317TP作为最先进的芯片,存储、反应速度都有提升,从1080p到4K,为了保证用户体验,需要做哪些额外提升?第四,RS PRO价格定位有哪些方面因素考虑?
RS PRO2亮度提升非常多,拥有可变焦距,上一代是手动调整,这一代更实用,可以通过遥控器调整。整体而言,新品的芯片、配置都有提升。另外在外观方面,还有体积、滑盖设计。RS1代是长条形状,RS2代偏正立方体。
S317TP芯片是0.47里面最高端芯片之一。比如0.23、0.33、0.47都有1080p,但是0.47是最高端的。为了匹配4k显示要求,光机要重新设计支持4K的光路,硬件层面支持4K显示。画质调校、3D显示、背屏处理,整个芯片包括底层驱动调校等方面也需要研发。
我们已经是和TI已经采用直采的模式了。直采会比没有直采便宜一点点。量起来了,TI对我们的成本可能往下降。
激光电视卖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