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隔壁异常热闹且爆满的IDG大数据隐私论坛,标记着“任重道远-工业软件”主题的演讲大厅稍显冷清距离开场前10分钟,还有三分之一的座位没坐满。
无论你是否关注工业,客观事实证明,近两年来中国工业被卡脖子所遭受的剥肤之痛,不仅让“工业软件”这个数十年来藏在海底深处的产业悄然浮出水面,也被投资机构与媒体把这份“迫切寻求成长的心态”传递给了大众。
或许两年前,你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EDA到底是什么;但如今,我却能在一场论坛的台下,听到坐在前面的两个年轻人在争论“EDA之于芯片设计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我不知道为何突然很高兴,这种高兴是一种从脚底蔓延上来的踏实感。
已经做了22年工业软件的演讲人,广州中望龙腾副总裁刘玉峰也开玩笑说,在来之前领导发消息跟他说“工业软件专题好像不是太火热”,但现在爆满的场景让他备感欣慰。
“有人跟我说工业软件门类比较偏,是大众不太关注的冷门。我不同意,这哪里是冷门!
你看看我们身上用的每一样东西,吃、穿、住、行。我们的房子是CAD软件设计出来的,大家开的车也是CAD软件设计的,大家拿的手机都是CAE软件设计和分析的!”
是的,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小到一包辣条,大到一枚重型火箭,工业软件是我们生活中所有触目可及的工业产物的数据源头。
从CAD软件的设计,到CAE的仿真,到CAM的制造,再到工业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业软件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贯穿在我们整个生活的始终。
不过,由于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在中国有数十年的缺失,所以我们很长时间对工业软件都没有一个明确定义。而随着它有了战略地位,中国的工业研究机构也在努力尝试从这个概念的功能及意义入手,对其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的研究室副主任卞孟春收到很多专家的反馈,后者普遍坚持:“既然是工业软件,那么它一定要首先姓工,第二才姓软件。”
因此,他给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定义为了工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和提升工业性能的软件,才能叫“工业软件”。而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提高工业产品价值”,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除了工业软件作为“现代工业大脑”的国家战略意义,我们更容易忽视工业软件背后一些更为基础的内涵信息。
譬如,为什么工业软件如此难做,以至于做了好多年还是差距很大,一直被卡脖子?
“因为你要把工业藏在老师傅和工程师大脑里的诀窍、技能以及经验,完美结合在一起后,再把它们通过结构化、模型化、算法化以及大脑化的方式集成为工业软件。所以,它其实是涉及到数理化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工程知识以及软件工程的跨学科表现。”卞孟春解释。
卞孟春指出,正是由于跨学科,所以难度极高,因此工业软件企业的成长相对很多其他产业更为缓慢,就是因为它需要巨量的复合型人才。
而当下,随着扼喉之战的持续升级,工业软件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多几十年来默默无闻的工业软件企业与新兴工业技术企业愿意从幕后走出,向大众讲述和传递中国工业领域的真实现状与真正价值。
“工业软件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是未来中国真正从制造走向创造,走向再发展的一个基石,所以工业软件不是冷门,工业软件是热门,现在热得还不够。”刘玉峰说道。
卞孟春在调查梳理后发现,与国外工业软件高达4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比,中国 2019年的工业软件产值只有1720亿元(253亿美元),但好在增速较快,预计2020年会达到2000亿人民币之上。
如果按照一个工业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将工业软件划分为“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以及“运维服务”四大类。
现实情况是,为中国市场贡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工业软件公司,基本都集中在“生产控制”与“经营管理”这两大类。
工业生产线上常用的MES(制造执行系统)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都属于“生产控制”软件品类;
我们熟知的企服系统,譬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属于“经营管理”这一大类。
但需要注意,这两类软件市场虽然聚集了很多中国企业,但在中高端产品线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基本都由国外品牌垄断。
其中,“运维服务”类软件只有30%。国际上这类软件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而国产软件其实在二代或者说二代半阶段徘徊。
譬如,前段时间热议的被美国卡脖子的芯片设计工具EDA,便隶属于“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换句话说,国内这类工具的市场,几乎都被国外产品占据。
“工业研发设计工具,是一个国家工业知识沉淀的重要表现。而从国内市场前十大供应商来看,专注于研发设计的中国企业基本是凤毛麟角,甚至在CAE这个细分设计领域都没几家公司。”
卞孟春将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国内外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差距: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市场基本由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以及美国参数技术(PTC)占据。中国国产软件只有8%的市场份额,代表公司有广州中望、苏州浩辰、山东山大华天软件以及北京数码大方。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多学科仿真工具)市场,几乎被美国Ansys与美国MSC公司占据。国产软件占据的份额只有5%,堪称是我国工业软件最薄弱的一环,国内代表企业有大连英特仿真,以及苏州同元软控。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市场因为媒体对半导体近两年来的广泛报道有了一定的大众认知度,超60%市场被三巨头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被西门子收购)占据。而国内有杭州广立微电子(Semitronix)、华大九天等企业也在做同类型工具。
事实上,与外界一片“中华当自强”的怒吼声相比,工业软件界普遍清醒且自知。
包括中望软件、赛意信息、英特仿真在内的所有演讲工程师都再三提醒我们,发展工业软件有一个前提一定不能忘记
工业软件的生存土壤才刚刚变好,我们工业发展已经与欧美相比落后几十年。与西门子、达索这些成立百年才能做出一整套优秀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很多中国工业软件企业都是默默做了二十多年,而且还历尽艰难,时常为生存犯愁,直到现在才被推出来。
“CAE核心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从技术诞生到人才供给都是连续性的,当时除了是全球工业应用的热点,也是大学研究的热点。随后才在70、80年代诞生了像Ansys这样的CAE巨头。”
2001年从CAE巨头Ansys离职,回国创立了英特仿真的张群认为,如果从全球工业软件的发展历史来看,软件的崛起一定是伴生于工业需求的。
“但如果回看中国,单看CAE这块,其实很空白。80、90年代其实国内大学里老师的科研成果可以说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