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成为一个硬件高手这样做你也可以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柏林顶级的音乐学院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明星人物”,第二组是“比较优秀”,第三组是“普通水准”。然而,所有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你的一生中,从拿起小提琴开始,你练习过多少个小时?

所有的人,都开始回放已经过往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从5岁开始。在前几年,每个人练习的时间几乎都一样——每周约2-3个小时;但到8岁时,差别开始显现:“明星人物”学生练习的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学生,并且这种练习带有明确的目的和个人思想,从而使得表演更为出色。实际上,到了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与此同时,“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而“普通水准”的学生,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他们又对其他行业的顶级人才进行了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曲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甚至是屡屡得手的小偷,一次次毫无例外的都得到了10000小时这统一数字。10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个小时,总共练习10年的时间。世界上最有名的摇滚乐队——甲壳虫乐队,在登陆美国之前,他们成立的时间到底有多久?7年。在这7年中,他们在汉堡的俱乐部,每天晚上演奏8小时,一周7天,共演出了1200场。正是在汉堡的严酷考验,让他们在到达美国之后,一举成名。比尔·盖茨和比尔·乔伊在年轻时候的“电脑迷”故事,同样也是广为人知。但是你统计过没有?他们在编程上所花的时间,都无一例外的不低于10000小时!

如果说:软件工程师,需要足够的代码量,才能成为高手。那么硬件需要训练的维度更多、从最基本的:原理图、PCB等工具的应用;到电路的设计、调试、仿真工具的应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到需求分析、专题分析、信号完整性分析、PCB布局布线的技巧和经验积累;生产、维护、维修、测试、可靠性、各种试验(EMC、HALT、HASS等等);这里面任意一个维度都足够你花10000个小时,去深入学习,甚至某一个领域都足够你去钻研一辈子。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万个小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必须是有思考的提升式的重复。如果让你LayoutPCB,你不是经过学习和思考电路原理的进行简单重复,那么这一万小时并不是有效的一万个小时。

但是硬件的工作,是需要你去反复锤炼、不断的经历:理论分析、工程实践这样的反复循环,才能够形成积累和沉淀。这也是为什么硬件工程师老点也更值钱的一个原因。

假入我们把曲棍球运动员、甲壳虫乐队、比尔·乔伊、比尔·盖茨的故事联系起来思考,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加清晰的通往成功的路径。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拥有过人的才华。然而,人生的真正差异,不在于他们非凡的天赋,而在于他们非比寻常的机遇。

我们可以根据《福布斯》的财富排行榜,详细列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个人。你知道有趣的地方在哪吗?在75个人中,有14个是美国人,他们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9个年头之中。这真是让人惊讶!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仔细想想,答案就一目了然: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最大变革的时代,华尔街开始繁荣,制造业正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经济体制开始重建。这些因素对他们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假如你和一位硅谷的老手交谈,他肯定会告诉你:在个人计算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间是1975年1月,因为这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黎明。那么,谁又能占据最佳位置,去享受这个黎明的第一线年的时候,你的岁数比较大,那么,当你从大学一毕业,就可能在IBM上班了。而如果你的年龄太小,依然是个中学生,那你将无所适从。所以,在1975年的时候,你最好是20岁或21岁,也就是说,你最好出生在1954年或1955年。看看比尔·盖茨,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1955年10月28日。比尔·乔伊呢?1954年11月8日。史蒂夫·乔布斯呢?1955年2月24日。埃里克·施密特呢?1954年4月27日!

另外,我的一个个人感触:自我认知的使命感;我曾经在华为做了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在我们那样一个搞产品交付的团队,其实也就是目前还没想清楚做不做的项目,先找几个人试试水。

所以不少同事在接到这样的项目的时候,心情不好,很气馁,感觉自己被边缘化。我从来不这么想,我总能看到问题的好的一面:高技术预言灵活度更高,可以接触新东西,新技术;我给兄弟们打气:你看,我们是全球第一个做Core第二代处理器电信设备应用的,我们还是全球第一个做多核DSP应用的团队;我们一辈子碰不上“三峡”工程之类的项目,但是,我们碰到这样的项目,应该还是有历史使命感的。

当你赋予自己历史使命感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身边充满机会。机会不是等来的,是挖掘出来的。

心理学界把人的学习其实分成三个区:第一个区叫舒适区,就是在这待着特别舒服。因为这儿你全会,全拿手,全擅长。

而最远的地方叫恐慌区,那个地方所有东西你都不会,一脸懵逼。好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有一个区,这叫学习区所以学习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脱离舒适区。

小学时,我外公让我跟小区看门的老爷爷下象棋。我很恐惧的说:他天天下棋,我偶尔下一下,我能下过他?外公说:他天天下棋也是臭棋篓子,你不用怕他。

为什么他天天训练下棋,确是个臭棋篓子?因为他永远图的是那个舒服,而不是刻意练习。他甚至贪图吃别人一两个棋子的快感,而不是最求全局的胜利。

当然,我是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赢了那位爷爷,不过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胜败不是由竞争双方的投入时间决定的。在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因素。

第三个境界就是刻意练习,真正在游戏界能够混出名堂的,那就是永远要去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比如说一个地图,他要把那个里面所有的细节给抠清楚,再比如说有一些隐藏的数值。这些算法游戏公司对你是保密的。有些人反复还写论大量的测试。一定要把这个算法给拆解出来:通过实践去挖掘游戏的隐藏属性。这种人他专门的刻意去学习。他就会成为游戏高手。

通过刻意训练,可以把你原来的学习区变成舒适区。那么真正的学习就是,不断的找到自己的“不舒适区”。

我早期在研究所工作时候,做微弱信号处理,所以没有接触过开关电源;刚去华为的时候,就开始搞X86硬件开发,处处都是大功率的开关电源。第一个项目的时候,很吃瘪,所以能做的事情也有限。那么在第二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时间充沛,自己能支配的资源也变得丰富。所以我就重兵投入搞开关电源,花了很多时间,所以当时把相关的理论、实践案例都梳理了一遍。形成一个《电源是怎样炼成》的文档,当时在华为内部传播率很高,对我自己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悟性,天赋,这种词汇,往往会跟努力这件事不成正比。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中国男足。你不能说中国人在中国男足这事上没下功夫吧。这么多年各种尝试、努。

工程师:成为一个硬件高手这样做你也可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